有着“冰上丝绸之路”之称的北极航道是连通我国与欧美的最近航道,较传统航线天航程,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带来的冰期缩短,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正日益显现。然而,存在高纬度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不足等因素,通信保障也成为影响航行北极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为破解这一难题,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和航运发展需要,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不断深化北极东北航道通信保障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成果。
2014年对我国首航北极商船“永盛轮”开展调研,掌握了北极航行相关通信服务情况。2015年至2017年与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联合开展理论研究,编制了《北极航线船岸短波通信方案》《天津海岸电台北极航线(东北段)短波通信天线年两次组织实船通信测试,初步掌握北极东北航道船舶与国内海岸电台短波通信效果。2017、2018年两年,在前期理论研究和实船测试基础上,根据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编制完成《北极东北航道通信指南》。2018年,依托天津海岸电台综合改造工程项目新建了双层对数周期天线,大幅提升了海岸电台短波定向北极的通信能力。
2019年,作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构建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交通网络,维护国际海运重要通道安全与畅通”重要任务的具体举措,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领导下,9月10日至9月22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组织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乌鲁木齐观测站、国家广电总局二〇一台、天津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北极东北航道随船综合通信测试工作。此次测试,国内设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四个测试点,共计投入参试人员51人,派出全程随船测试人员2人。测试覆盖自白令海峡至挪威海间的整个北极东北航道,测试航程4000海里,历时14天,完成各类通信测试1300余次。测试内容包括:短波SSB、DSC通信、北斗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卫星通信、北极沿岸国海岸电台DSC和安全信息播发等。其中,SSB测试累计465次,DSC累计402次,向沿岸国发送DSC测试91次,接收NAVTEX报文107条等。
测试我国短波电台对北极东北航道水上安全通信的保障效果,验证了前期理论成果,实现了预期测试目标;验证了北斗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对北极东北航道的覆盖范围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考察了北极东北航道沿岸国通信保障能力,掌握了沿岸国通信保障现状;验证了海事卫星电话等其他通信手段的实际效果。
测试结果表明北极东北航道沿岸国的现有通信保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航海用户的实际需要,验证了在我国建设北极通信电台的必要性;测试短波电台保障北极东北航道安全通信的实际效果,验证了相关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提出了星基和岸基联合保障北极航行船舶安全通信的建议结论及整体方案。
(三)北极航道测试专题报告获得专家和上级认可,将北极海岸电台建设纳入海事“十四五”建设规划
为更好地完成数据分析和测试总结,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运用航线标注、统计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对测试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研究,编制完成《北极东北航道通信测试情况报告》等“一总四分”五个研究报告。报告论证了在我国建设短波电台保障北极东北航道安全通信的可行性,为开展北极海岸电台建设前期工作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并促成北极海岸电台建设纳入了《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2021-2035年)》和海事“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
(四)相关工作受到媒体重点关注,宣传了海事航保在支持国家战略中的主动作为
几年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极东北航道通信保障研究相关工作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水运报、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的重点关注,彰显了海事航保在支持国家战略中的主动作为,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推动构建国内外更加广泛协作的北极航海支持保障体系。
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北极通信海岸电台建设工程,在哈尔滨、新疆选址建设通信台站,形成以天津海岸电台为中心站、多台协同保障的北极短波通信网络,解决我国北极航道通信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
以北斗在北极航道实船测试结果为基础,继续深化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与相关单位联合积极推进北斗在北极航道等国际重点水域的测试验证工作,对北斗三号系统的海上通信导航覆盖范围和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助力北斗海上应用走向全球。
修订完善《北极东北航道通信指南》,为北极航行船舶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继续开展“一带一路”沿线海上通信保障研究,编制系列化航海图书资料,提升成果覆盖面和实用化水平。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畅通北极航行安全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北极航海保障图书资料序列。